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 政策理论 >正文

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19-09-17 来源:宣传部 阅读次数:

中共中央关于授予张富清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
(2019年6月27日)

2019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见贤思齐、矢志奉献,党中央决定,授予张富清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张富清,男,汉族,1924年12月出生,陕西洋县人,194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1月转业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先后在城关粮油所、县粮食局、县纺织公司、三胡区、卯洞公社、县外贸局、县建设银行工作,1984年12月离休。张富清同志在解放大西北系列战斗中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荣立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师“战斗英雄”称号和“人民功臣”奖章。

张富清同志是始终践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优秀党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光辉典范,是广大党员、干部、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他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在革命战争年代冲锋陷阵、不怕牺牲,在祖国建设时期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扎根偏远落后贫困山区,用持之以恒的坚守,践行一名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他转业后深藏功名60余年,除向组织如实填报个人情况外,从未对身边人说起过赫赫战功,更不以此为资本向组织提要求、要待遇。他数十年如一日甘于奉献、勇挑重担,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一心一意干好每件工作,以满腔热情在艰苦环境中尽职尽责、苦干实干。他虽然家中曾遭遇困难,但始终严于律己,艰苦朴素无所求,从不利用职务之便为亲属谋利,赢得了党员群众的广泛赞誉。

党中央号召,广大党员、干部、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都要向张富清同志学习。要像张富清同志那样坚守初心、对党忠诚,不论处于哪个时代、身在哪个岗位,始终保持崇高信仰,坚决听党话、永远跟党走,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真正做到“党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党需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要像张富清同志那样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始终保持一份朴实纯粹,做到计利国家、无私忘我,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艰苦奋斗、建功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苦干实干、创造实绩。要像张富清同志那样恪尽职守、担当使命,干一行爱一行,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在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豁得出、顶得上,把革命理想信念化为行动的力量。要像张富清同志那样一辈子清廉自守、克己奉公,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自觉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学习英雄、宣传英雄。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知重负重、攻坚克难,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湖北省委号召广泛开展向张富清同志学习活动

2019-06-17 

6月16日,省委发出通知,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全省广泛开展向张富清同志学习活动。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通知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意义,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为坚守初心为人民的生动教材、担当使命促发展的精神动力、对照检查找差距的身边标杆,开展“学习英雄张富清、坚守初心担使命”活动,把向张富清同志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通知强调,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学习英雄张富清、坚守初心担使命”活动作为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要加强宣传引导,深入宣传解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充分展现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广泛宣传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学习活动进展情况和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人心,张富清同志的先进事迹在荆楚大地弘扬,激励新时代湖北各项事业发展。要坚持知行合一,把学习活动与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立足行业特点和岗位实际,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实际成效,回应老英雄的期待,告慰革命先烈,向习近平总书记,向党和人民交上合格答卷。



张富清的故事:生命的突击

2019-07-23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钟法权 钟泽畅

那是2018年12月中旬的一天。来凤县的天空终于露出阳光。有了阳光,屋子里暖和了不少。张富清老人坐在窗下的椅子上,笑眯眯地观赏着窗台上的蟹爪兰,饶有兴趣地听着收音机里的节目,左手习惯性地抓着装了义肢略显空荡的左腿裤管,右手随着高亢的秦腔打着节拍,有滋有味地哼着。

此时,门“吱”的一声被推开。幺儿子张健全开门走了进来。进屋就对老父亲说:“这次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是党中央对退役军人的关怀,信息采集有政策规定,你得把你那些宝贝亮出来。”

儿子说的那些宝贝,张富清已经整整隐藏了六十年。六十年过去了,他对单位的同事没讲,对自己的妻子儿女也很少提及,难道这次登记一定要将它们拿出来?

前些日子,他在医院住院时,幺儿给他讲过几次,他都未表态。他想把那些军功章藏在箱子里永不示人。可是,这一次组织有要求。听党的话,按组织要求的去做,这是他一辈子的行为准则。既然组织有要求,他也就心甘情愿地点了头。

在父亲卧室最里头的墙角处,放着一个老式的五斗柜,柜上放着一只略显陈旧、铜按钮已经损坏了一个的棕色皮箱。几十年了,张健全从来没有打开过这只皮箱。记得很小的时候,大哥因为好奇动了父亲挂在墙上的挎包,被父亲狠狠教训了一顿。不乱翻父亲的东西,从此成为他们家的一个规矩。

张健全打开按钮的那一刻,他的手有点颤抖。揭开箱盖,是一层绒布,揭开绒布,一枚枚闪亮的军功章整齐地摆放在箱子的右侧,一本本证书叠放在箱子的左侧。他拿起雕有毛主席头像的一等功奖章走出卧室。张富清从儿子手中接过奖章,脑海里顿时浮现出60多年前彭德怀司令员为他颁发奖章的情景。张健全对沉思的父亲说:“你得给我讲讲这些荣誉的来历,要不然别人问我,我讲不清楚就很尴尬。”

老人用手轻轻地摸着奖章的边缘,战斗往事一幕幕在他脑海里闪现……

三五九旅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张富清在六连感到了亲人般的温暖,得到了组织的关怀,还有了人生的理想。在一次遭遇战中,他发现自己竟然听到了枪声也不再害怕。在争夺一个高地时,他勇敢地冲在最前头,膀子挂了彩,他也没下火线,坚持战斗到胜利。在这次遭遇战中,他因表现勇敢,荣立团一等功一次,还被提拔当了副班长。

有了信仰就有了追求,有了力量,有了勇敢精神。张富清这个少言寡语的汉中汉子,由弱不禁风的小绵羊从此变成了一只小老虎、一个不怕死的突击队员。

1948年8月中旬,正是关中平原玉米灌浆的时节。西北野战军又一重大战役在关中的壶梯山打响。横在张富清所在连队面前的是一道山梁,从最高处的几个碉堡射出的密集子弹组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火力网,一时打得进攻部队抬不起头来,几次冲锋都因伤亡过大而中止。战前,张富清主动报名参加了突击队,并被任命为突击组长。“攻击受阻,突击队上。”李连长高声吼道。个子不高的张富清抱着炸药包冲在最前头。凭着勇敢和机智,他成功地炸掉了吐着火舌的碉堡。

战斗结束,在庆功会上,张富清荣立师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又屡立战功……

关中大地,硝烟散尽。新中国成立后,张富清随部队到哈密剿匪,在阿拉尔、喀什搞建设修营房,一边战斗一边垦荒。

朝鲜战争爆发后,已经升任副连长的张富清再一次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他知道到朝鲜打仗更艰辛,流血牺牲的概率极大。可他心里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听党的话,时刻做党的突击队员。他和战友们日夜兼程赶到北京,准备出征的时候,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订。后来,按照组织的安排,张富清被派往文化速成学校。他先后在天津、南昌补习文化,最后又分配到了九省通衢的武汉,进入武汉的防空学校继续学习。

1955年6月,经过一年多的培训,张富清即将毕业。那时,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不仅军队需要干部,地方更需要年轻有为的干部。张富清面临转业。当时,他有三个选择:一是回老家汉中洋县,二是留在武汉,三是到湖北恩施来凤。回汉中洋县,既是衣锦还乡,又得天时地利,便于开展工作,还能照顾亲人;武汉是省会大城市,环境优越,工作生活便利;恩施来凤,山高沟深,穷困偏远。

关键时刻,张富清选择了听从党的召唤,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从武汉到来凤,他和妻子坐船坐车整整走了一个星期。来凤县城虽处三省交界,可并不繁华,人口稀少。除了两家铁匠铺,几乎没有工业,生产落后。看着群山环抱的县城,张富清深深感到“有凤来仪”这个名字与现实的巨大差距。

县上的领导见前来报到的张富清经历过战火的考验,上过军事学校,于是给他安排了一份很重要的工作,担任城关粮油所主任。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油所主任这一职务,在来凤县城显得极其重要。来凤是七分山地三分田,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使得粮食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张富清为此想了不少办法,一方面动手建米厂,搞大米加工,尽可能提高精米供应;一方面,严守规矩,严把分配关。对于说情走后门者,他掷地有声地回应:“粮食紧缺,谁也不能搞特殊,不然就违反了党的政策!”

正当张富清把粮食工作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他被安排进入党校学习。两年学习结束,组织任命他担任三胡区副区长。

哪里有困难他就到哪里,越是艰苦的地方,他越是一往无前。张富清接到通知后,二话不说,举家迁到了偏远贫穷的三胡区。

1959年盛夏,三胡区遭遇严重旱灾。一时各生产大队人畜用水告急,就连相对平坦的上巴院子,不仅农作物干得冒了烟,而且千年古井也见了底。“谁去上巴院子?”区党委书记两眼巴望着党委成员。“我去。”张富清站起来铿锵有力地说。

第二天一大早,张富清头戴草帽,脚穿草鞋,背上挎包和水壶上了路。那时,三胡与各管理区和生产队之间不通公路,全是崎岖陡峭的山路。张富清一路急走,下午三点才到上巴院子。四面环山的上巴院子一条小河干涸了,所有的堰塘干涸了,田地里的庄稼干枯了,就连村中寺庙里一口千年的老井也干得见了底。在生产队部,急火攻心而满嘴起泡的大队支书说,“再不下雨,人都得干死”。张富清说,“找到水才能保命,等雨咋行?这么大的山,不可能没有水,进山去找”。村支书说,“太阳像个火球,会热死人的”。张富清对民兵连长说,“你当过兵,还上过朝鲜战场,你怕死吗?如果不怕死,你就跟我当找水的突击队员”。民兵连长当了八年兵,是一条硬汉子。他说,“你张区长都不怕死,我的命能比你的命更金贵吗”。张富清冒着酷暑,带着民兵连长进山去找水。张富清知道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他们顺着绕村的小河去找河水的源头。他们沿着干涸的河床,踩着滚烫的鹅卵石,攀一道道崖壁,在太阳落山前,找到了小河的源头。源头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下的山洞。民兵连长说,“平常这儿可是泉水叮当,现在变成了干水洞”。张富清蹲下身,弯腰往洞里钻。民兵连长用手扯住他的衣服说,“不要往里去,洞里有妖怪,听祖辈讲,凡进到洞里的人,没人能出来”。山洞黑黢黢的,地上的细沙软绵绵的。张富清从挎包里取出手电筒推开开关,洞穴中有了一点光亮。越往里走越清凉,越往里走越幽深。他照了一下洞壁,再用手摸,不再像外头那样干燥,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再往前走拐个弯,听到了水的滴嗒声。他赶紧往前走几步,在手电筒的光照下,一摊清水像一块蓝宝石发出耀眼的光芒。

他弯下腰,取下喝空了的水壶,装了满满一壶。他走出洞外,对正在洞外着急的民兵连长说:“这下有救了,洞里有水。”张富清将水壶递到他手中。民兵连长激动地一把拧开水壶盖,仰起脖子咕咕地直往喉咙里灌。喝下凉水解过渴后的民兵连长欣喜万分地说:“祈祷观音不见雨,张区长来了有水喝。”

这一夜,上巴院子的人沸腾了,他们喝到了甘甜的泉水。第二天,在张富清的带领下,他们又在一个深山沟里找到了一处泉眼。第三天他们继续扩大战果,在离村较远的山峰下又找到了一个泉眼。这一年入秋后,张富清带领上巴院子的几个生产小队的社员大搞水利建设。在几处水源地筑了小水坝,修了引水渠,确保了农田灌溉所需。

1975年,在“文革”中受到冲击的张富清被重新起用。他从三胡区调到百福司区(卯洞区)继续担任副区长。

本来张富清分管区政府机关、财政、供销社等部门的工作就很忙,不用包下面的管理区,可是他坚决要求包一个,而且是最偏远贫穷的高洞管理区。

高洞地处湖北与重庆的交界处,村寨建在四面悬崖的高山上。通向外面的路是一条曲曲拐拐的羊肠小道。张富清每上一次高洞,心里就会萌生一次为高洞人修路的想法。一次偶然事故,更加坚定了张富清为高洞百姓修路的决心。

那是1976年的夏天,高洞又遇干旱。一位姓廖的老人拉牛到山下的月亮村去饮水。没想到在悬崖边,牛尾巴不偏不歪甩到了马蜂窝上。受马蜂攻击,水牛受惊,姓廖的老人被水牛带到了崖下。张富清听说后,流了泪,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区委书记说一说。

那是初秋的一天,他走进了区委王书记的办公室。他对正在看文件的书记说:“高洞人下山上山太不容易了,给高洞人修一条路吧,不然他们一辈辈人都会穷下去。”王书记说:“在高洞修路比上天还难。”张富清咬咬牙说:“再难也难不过解放军战士炸碉堡。为了高洞的老百姓,再难也得干。你下决心,我来组织。”书记将烟头狠劲地往烟灰缸里拧了又拧后说:“你拿个方案吧,下周在区党委会上提出来。”

1977年,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百福司区委吹响了攻坚克难的号角,集中力量打响了修通高洞公路大会战。时任区党委办公室主任的张胜友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张副区长天天吃住在管理区和村里,与群众并肩战斗在工地现场。”由于地势险要,80%的路靠开山炸石,其中最难的一段路叫鸡爪山,悬崖峭壁。要在绝壁上凿出路来,只能从崖壁的顶上放绳打炮眼。面对无法立足的绝壁,面对让人眼晕的万丈深渊,几个胆子大的民兵骨干都产生了畏惧心理,裹足不前。

当时,身穿一身破旧的中山服、头戴鸭舌帽、脚穿解放鞋的张富清来到了树下,对腰上系上了绳子的小伙子问:“你们是不是害怕了?”

刚才还吵吵嚷嚷的小伙子们不吭声了。一个胆大的圆脸小伙说:“这么陡的崖壁,下去绳子断了怎么办,上不来了怎么办?”

这一年张富清五十二岁,他就像当年在战场上当突击队员那样,一脸笑容地对一个小伙说:“把绳子解下来给我,我给你们做示范。”张富清一边往腰上系绳子,一边对圆脸小伙说:“打炮眼,得两个人,一个撑钎,一个抡锤。我一个人下去,没人配合不行,你和我一组。我先下,你后下。”

几只乌鸦呱呱地从崖前飞过。张富清泰然自若地走到悬崖边,对着几个放绳子的小伙说,“不要紧张,一点点慢慢放。”这次他腰里别的不是手榴弹而是一把锤子,不是去炸碉堡而是炸崖壁。他双脚撑在崖壁上,双手抓牢绳子,随着绳子的延伸,他一蹦一跳地下到了半山腰。随着铁锤敲打钢钎的“当当”声响起,随着钢钎撞击岩石的火花飞溅,第一个炮眼打完。接下来,第二个,第三个。然后是装填炸药,放置雷管,用泥土夯实炮眼。点导火索时圆脸小伙又摇了头。张富清说,“第一炮我来点。”三根导火索燃烧吐出的烟雾笼罩了向上攀爬的张富清。随着“轰轰轰”的三声巨响,山石横飞。

小伙子们欢呼雀跃,齐声夸赞,张区长是英雄,了不得。圆脸小伙问他是不是当过兵,当过工程兵。张富清一脸微笑没接话。他从不讲自己当兵的经历,更不讲自己获得的荣誉。他再一次耐心地给围在身边的年轻人讲了下山攀壁的动作,讲了抡锤打炮眼的要领,讲了导火索留多长、上到多高的点火规则。

这一个冬天,张富清和三千多名社员一同在工地上奋战了120多个日日夜夜,硬是从岩壁上活生生凿出一条路来,圆了高寒山寨两千多土家族、苗族群众通公路的世代梦想,结束了送公粮、卖烤烟、买肥料只能靠肩挑背驮的历史。

1979年,在三胡、百福司区工作了20年的张富清接到县委新任命,回到县城任县外贸局副局长。区里给他安排了一辆卡车搬家,装车那天,机关前来帮忙的同志发现张富清除了一只皮箱、一个五斗柜,其余都是供销社淘汰、装过肥皂的废纸箱。送行的老百姓沿着酉河排了好长的队伍,他们自发为心目中的好领导送行。

外贸局是新建单位,担负柳条筐和桐油的出口任务。工作刚刚打开局面,县里要组建建设银行,县领导找他谈话,让他去做牵头的副行长。他说,只要是组织的决定,他都坚决服从。张富清一生都甘做党的突击队员,哪里需要,哪里有困难,他就突击到哪里。1985年他到了离休的年龄,恰好上级银行给了一个提档增薪的名额,他却把增薪的名额让给了另外一名副行长。家里人说,你可是马上就要离休了。他说:“我做牵头的副行长,哪能见了好处就往自己怀里扒。”

张健全知道父亲一辈子不为把官做多大,而是在乎为人民服务做多好。1959年他是副科级,到1985年离休时仍然是副科级。与他在一个班子里共过事的人大多升职,最低也是副县级。对于这些,张健全能够理解,可当他听了父亲讲述的战斗经历后,他无法理解地问父亲:“突击队就是敢死队,组织上为什么老让你当突击队员?”

一听儿子说突击队员四个字,张富清两眼放光,马上坐直身子说:“当突击队员,是组织对你的信任。如果是一个胆小鬼、一个脑瓜不机灵的人、一个对党不忠诚的人,想当还没有资格哩!”

张健全见父亲谈兴正浓,于是说:“你就再讲一个当突击队员的故事吧!”

张富清沉思良久,又开启了他封存已久的回忆:

壶梯山战斗于当天中午胜利结束,敌团长仅带几十个残兵逃下了壶梯山。我们部队奉命乘胜追击。敌人展开了梯次阻击。在杨家凹战斗中,敌人以寨子为核心构筑工事,我军在一轮大炮轰炸后,开始冲锋。没想到敌人在寨子门外设了地堡,强大的火力让我们的人倒下了一大片。趴在壕沟边的李连长高喊:“突击队员,给我上。”我弯腰跑到连长跟前,连长这才想起在战斗中突击队员已经全部牺牲,仅剩下了我这个突击组长。连长说:“换人,我得让突击队留个种。”战斗每时每刻都有战友在牺牲,哪能等,我带着一名战士从侧面迂回,借着敌人挖的战壕运动到了那个暗堡一侧,我将身上仅剩的四颗手榴弹捆在一起,投进了暗堡中。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敌人的土木工事被掀上了天。

“嘟嘟嘟”的冲锋号声再次响起,冲锋的吼声响彻杨家凹……我们踏着牺牲战友的足迹继续突击,向前,向前,向前。



95岁老人、71载党龄、63年深藏功名,张富清——

一位老英雄的初心本色

“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有什么资格张扬呢”

南方的天湿润、雨绵密,记者来到湖北恩施来凤张富清的家。这是一幢五层高的单位宿舍,楼体已经有些破旧,青苔偷偷钻进水泥墙的缝隙,白色的墙壁呈现斑驳的青色。

楼下空调店的小姑娘见到记者,主动问起:“是不是来找张富清的?”

从去年年底起,张富清家里一下子热闹起来。

起因是县里按照退役军人事务部要求,开展的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县信息采集员聂海波清楚地记得,那是2018年12月3日,张富清的小儿子张健全怀揣一个红布包裹,来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当张健全小心翼翼打开包裹,聂海波顿时充满了发现宝藏的惊喜。包裹里是3枚奖章、1份西北野战军报功书、1本立功证书。立功证书上,一行钢笔字写着:“张富清在解放战争中舍生忘死,荣获西北野战军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团一等功一次,两次荣获‘战斗英雄’称号。”

经验告诉聂海波,这些不是一般的战功,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没想到在我们来凤,还有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英雄;更没想到,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从未主动吐露任何立功受奖的信息,甚至是对自己儿女。”聂海波感慨。

这个湖北西南端的小城震惊了。

张健全说:“平时父亲从来不说这些。”

县科委主任田洪立说:“我和他一起共事多年,张富清都不讲他当兵的事。”

县巡察办主任邱克权知道张富清的事后,翻阅了来凤县志,没有找到相关记载:“这样一个英雄,怎么成了‘无名’人?”

张富清的事迹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看望的、慰问的、采访的人们纷至沓来,涌进了张富清的屋子。

“这么多年,立功的事为什么不让大家知道,连孩子都不告诉呢?”记者问张富清。

95岁的张富清看向房间的角落,思绪飘到远方,眼睛湿润了,“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一个排、一个连的战士,都倒下了。他们对党忠诚,为人民牺牲。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有什么资格张扬呢?”张富清哽咽了,“那些牺牲的场景,至今仍深深留在我的印象里……”

1948年3月,出身贫苦的陕西汉中洋县人张富清光荣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一名战士。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阶段,张富清担任的是最危险的突击任务。6月,张富清在壶梯山战役中任突击组长,攻下敌人碉堡1个、击毙敌人2名、缴机枪1挺。7月,他在东马村带突击组6人,扫清敌人外围,占领敌人碉堡,给后续部队打开缺口。

1948年11月27日夜,陕西蒲城的永丰战役打响,战斗异常惨烈,官兵伤亡惨重,“一夜之间换了3个营长、8个连长”。作为突击组的成员,张富清带两名队员通过地道接近城墙,抠着墙砖缝隙攀上城墙。他第一个跳下4米多的城墙,敌人迅速包围了上来,他端起冲锋枪一阵猛扫,敌人倒下一片。突然,他感觉头部被重重地砸了一下,用手一摸,头顶一块头皮翻了起来,鲜血流了满脸……顾不得自己,他匍匐逼近敌人的碉堡,用刺刀刨出一个土坑,将捆在一起的8颗手榴弹和1个炸药包放在一起,拉下手榴弹的拉环,迅速撤离。一声巨响,碉堡炸飞。趁着硝烟弥漫,他爬向另一座疯狂扫射的碉堡,用同样的方法,将碉堡炸毁。敌人多次组织反扑,张富清一直坚守,直到部队进城。

战斗胜利结束,张富清再也没有见过突击组另外两名战友。

“勇于从自己开刀,才能开展好工作”

馒头、白开水,张富清一天的生活,是这样开始的。锅里蒸腾的白色水汽与微微熏黑的厨房天花板相映衬,在这间上世纪80年代的屋子里弥漫。

泛黄的窗台、剥落的墙壁,床、书桌、柜子等几件家具,这是张富清离休后待得最多的地方。早晨起来,他看看国际新闻,因病截肢后,他坚持下楼锻炼,和老伴一起买菜,中午带个粑粑回来当中饭。午休后阅读人民日报,晚上准时收看《新闻联播》。

家里的拖把,是张富清把旧衣服剪碎后自制的,餐桌是他用一条凳子加木板拼成的。书桌上,两本翻掉封面的新华字典,被他用透明胶补了一道又一道。多年来,张富清坚持用字典学习,他笑称这是“无声的老师”。桌上还有一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在书的第110页的一段文字旁,他写下:“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勇于担当。”

个人干净、勇于担当,他是这么要求自己、也是这么要求家人的。

上世纪60年代初,张富清在三胡区担任副区长,按照国家拥军优属政策,妻子孙玉兰被招录为公职人员。自然灾害时期,党和国家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全面精简机构人员,张富清率先动员妻子,辞去公职,从供销社下岗。孙玉兰回忆:“他对我说,要完成任务,领导自己要过硬,勇于从自己开刀,才能开展好工作。”

当保姆、喂猪、捡柴火、做衣服……几个孩子嗷嗷待哺,副区长的妻子为了贴补家用,把能想到的活,几乎都干了。

“你能理解丈夫吗?”记者问孙玉兰。

孙玉兰太了解丈夫了,这么多年,张富清的头上还留着疤痕,腋窝被燃烧弹烧伤,多年后还是一片焦黑,牙齿被炮弹震松,早就脱落。也只有孙玉兰知道,张富清有一把衣柜钥匙,衣柜里锁着他的赫赫战功。

永丰战役中,张富清因作战英勇、贡献突出,荣立军一等功,赢得“战斗英雄”称号。

永丰战役后,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到连队视察,他握着张富清的手说:“你在永丰战役表现突出,立下了大功。”张富清很受鼓舞:“作为一名革命军人、一个共产党员,我做了应该做的,完成了任务,组织上给我这样大的荣誉,我非常激动。”

1948年12月,一封报功书送到张富清的家中。报功书写道:“贵府张富清同志为民族与人民解放事业,光荣参加我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二营六连,任副排长。因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实为贵府之光、我军之荣。特此驰报鸿禧。”

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布了《解放大西北人民功臣奖章条例》,张富清因为功勋卓著,被授予“人民功臣”奖章。

“我还有一条右腿,还可以站起来”

31步,是张富清从床头到客厅的距离。

25级台阶,是张富清从家里二楼到楼下的跨越。

截肢后,这是张富清最熟悉的路线。

88岁那年,张富清因左膝盖脓肿,多地治疗不见好转,只得截肢。他自嘲地说:“战争年代腿都没掉,没想到和平时期掉了。”

张富清决心已定,要站起来,不给人添麻烦。“我还有一条右腿,还可以站起来。”伤口刚愈合,他便用一条独腿做支撑,沿着病床移动,后来慢慢扶着墙壁,练习走路。每一趟下来,汗水把衣服浸透。有时走不好,还容易把自己弄伤。家里墙上,还有他受伤留下的血迹。

就这样,张富清在近90岁的年纪,又一次站了起来。他在助步器铁杆上,架了一根三指宽的木板,用木板固定残腿,用另一只脚支撑走路。他自己洗澡、种花、做饭,有时嫌家人卫生做得不好,他还要再打扫一下。儿女们劝不住他,看着他艰难的样子,只得红着眼睛,用毛巾垫在他的背上,为他吸去汗水……

在子女们的印象中,父亲一直用行动默默影响他们。张富清常跟他们说:“我没有本事,也没有力量给你们找工作。我是国家干部,要把位置‘站’正。”

大儿子张建国当初有一家国企招工的机会,张富清得到消息,却动员儿子下放林场当知青。“如果我照顾亲属,群众对我怎么看?对党怎么想?”张建国在酉水之滨的扎合溪林场住茅棚、开荒种地、造林植树,一干就是好几年。

小儿子张健全记得,那年高考没有考好,父亲给他写了一封信,鼓励他沉下心来学习,他后来考上了师范学院。“得知消息那天,父亲特别高兴。”

张富清的四个子女,除大女儿长期患病外,两个儿子成为县里干部,一个女儿成为医院职工,均通过全国高考、公开招考等方式,没有一个在父亲任职过的单位工作。

只有一条腿的张富清,“站”得笔直、挺拔。

今年3月2日,新疆军区某红军团、张富清当年战斗的部队,专程派人到来凤,看望张富清。当将士们走进屋子,张富清硬生生用一条腿站了起来,用最标准的姿势,敬了军礼。

一旁的张健全难掩激动,写下当时场景:“部队来人了,老兵心中掀起波澜,面对军徽,老兵用一条独腿坚强站立,缓缓举起右手,庄严行上军礼……”

1949年,张富清随队从陕西出发到新疆作战,歼敌骑兵、截击逃敌。渴了,喝雨水雪水,饿了,用钢盔做饭盆,边行军边抓着吃。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从收音机里得知消息,整个部队都沸腾了,张富清非常高兴,虽然不能到天安门广场亲眼见证开国盛典。在他心中,“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为劳苦大众的,能带领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站起来了!”

1949年冬季,张富清随部队徒步穿越戈壁到喀什。冬季寒风刺骨,茫茫大漠缺水断炊。狂风骤起,沙石铺天盖地,战士们手挽着手,拽着马尾巴,顽强地继续前进。

1953年,中央军委从全军部队抽调有作战经验的连职以上军官到北京集中,准备入朝作战。从喀什到北京,漫漫长路,张富清和其他战士大都靠步行,双脚皮开肉绽,口鼻经常流血,历经两个多月。到达北京后,朝鲜战争局势缓和,军委便决定对这批部队骨干进行文化补习。从此,张富清努力学习知识,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长征”……

“党的干部,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张富清家的阳台上,整整齐齐排列着12盆仙人掌。花盆是他用一个个小青霉素瓶围成的,一个盆身围4圈小瓶,再用水泥浇灌。他每天松土、浇水、去虫,仿佛是将士检阅整装待发的士兵。

这些仙人掌,也映衬着老人的品格。转业后,张富清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参与见证了70年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发展历程。他先后在粮食局、三胡区公所、卯洞公社、外贸局、建设银行等单位工作。

张富清的心中,也不是没有遗憾,刚到来凤时,他在粮管所任职。张富清一头扎到工作中,日夜加班。因为太忙,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每每想起,他还是会难受。他在日记中写道:当时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工作任务重,作为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绝不能向组织提要求,干好工作,就是对亲人最好的报答。

百福司的百姓,至今记得张富清修的一条路。地处湖北与重庆交界处的百福司,山清水秀,可它的前身高洞管理区,全部村寨都在四面悬崖的高山界上,土连土、田连田、山连山,“办事靠走、喊人靠吼”。张富清听说后,主动来到这里,一边领导生产,一边利用农闲时间,集中力量修路。原卯洞公社党政办主任杨胜友回忆,修路中遇到很多难题,张富清与大家一起抡大锤、打炮眼、开山放炮,和大家一起手挖肩抬。2年多的时间,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使海拔1000多米的高洞终于通了公路!

建行的员工,在日常点滴中感受老行长的精神境界。现任建行来凤县支行行长李甘霖提到,张富清眼睛有白内障,需要植入人工晶体。手术前,行领导特意叮嘱,张老是离休干部,医药费全额报销,可以选好一些的晶体。医生给他推荐了7000多元到上万元的产品,但张富清听说同病房的农民病友用的是3000多元的,也选了跟他一样最便宜的。

李甘霖问他,为什么不选好一点的?老人笑了:“现在吃的用的都很好,我很满足自己的生活。我不能再为国家做什么,能节约一点是一点。”

1954年,张富清从军委航空速成中学毕业。作为战斗英雄和中央军委培养高级干部学校的学员,张富清可以有多种转业选择,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拥有更多发展的机会,可以回到陕西老家,给母亲尽孝。但张富清一句“党的干部,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便主动选择了湖北最偏远的来凤。

1955年,他佩戴3枚奖章,拍了一张照片,年轻的面庞露出微笑,目光中透着坚定,然后他把鲜血换来的荣誉,用一块红布紧紧包好,放进一口棕色的旧皮箱。从武汉出发,沿着长江,顺着山路,他一路向西,来到“一脚跨三省”的来凤。他背着收拾得整整齐齐的行囊,就像一名普通的转业军人,脚踏大地、扎根人民。(记者 王 珏)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