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 学习实况 >正文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感想(七)


发布时间:2017-11-30 来源:宣传部 阅读次数:

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

全面把握习主席讲话中的变与不变

明安卿

习主席在十九大开幕式上的主题报告,内容丰富全面,内涵博大精深,站位高屋建瓴,气势恢弘磅礴。深入学习领会十九大会议精神,必须首先原原本本学习习主席所作的主题报告,逐条逐句弄懂弄通其深刻内涵,全面准确把握其精髓要义,并以此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思想行为和工作实践。在通过多途径、多方式认真学习十九大会议精神的过程中,我认为习主席的讲话中处处透露出“变”与“不变”的思想哲理,很值得我们深刻领悟。

一、形势在变,初心不变

《报告》的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与历史性变革”,第二部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第三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这三大部分可概括为三个“新”:一是新成就,二是新使命,三是“新指导”。“新”说明在变,但“新”中也有不变。

(一)综合国力在变(显著增强),但初心与使命不变

《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报告》对五年来取得的成就概括了十个方面:一是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三是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四是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六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七是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八是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九是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十是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五年来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变革是历史性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是,无论成就多大、变革多巨、国力多强,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却始终不改。《报告》在开篇就鲜明地指出,“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接着,习主席又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在《报告》的第二部分中又强调,“九十六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和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二)指导思想在变(更加丰富),但目标与梦想不变

为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在《报告》的第三大部分鲜明指出,“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报告》进一步作了阐述,即“八个明确”。可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丰富与发展,它将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道,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在与时俱进、在丰富发展,但目标与梦想始终没有改变。在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内涵时,第一个“明确”就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充分证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作为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指针与行动指南,所追求的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没有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没有变。

(三)社会矛盾在变(已经转化),但道路与信心不变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长期定位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 据201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数据,我国GDP总量达112182.81亿美元,超过排名三、四、五的日本、德国、英国总和,稳居世界第二。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基于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分析与科学判断,及时转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定位,无疑是十分英明的历史性决策。

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普遍改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但道路与信心始终不会改变。《报告》中习主席掷地有声地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对如何全面准确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报告》明确提出“十四个坚持”,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十四条既构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是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四个自信”的行动指南。

二、方位在变,国情不变

《报告》的第一部分还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报告》用了“三个意味着”和“五个时代”进行了具体阐释。

(一)梦想的起点在变

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这一个“意味着”和两个“时代”表明,“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对今天这一代人来说,实现民富国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已然站在了新起点。

(二)旗帜的高度在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这一个“意味着”和两个“时代”表明,科学社会主义一旦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定能够焕发勃勃生机,同时也向世界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生动实践和取得的伟大成就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已然升上了新高度。

(三)国际的地位在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这一个“意味着”和一个“时代”表明,通过几十年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中国模式”逐渐被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认可,中国在各个领域对国际社会的贡献不断增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感召力越来越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前中国的大国地位已然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四)基本国情没有变

《报告》指出,历史方位的变化,带来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而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但是《报告》又强调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也就是说,“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仍然是我们党今后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及开展其它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任务在变,决心不变

《报告》的第五至第十三部分,分别对党在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生态、国防与军队、国家统一、外交和党的建设等工作进行了部署,并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改革任务千头万绪,发展的决心坚定不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头戏,屡次《报告》都占有较大篇幅,这次的十九大《报告》也不例外。习主席在《报告》的第五部分讲到经济建设时,提到了“一个改革、三个变革”,即“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围绕这一目标,详细部署了六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四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五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六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在《报告》的第六部分讲到政治制度时,又提出了“一改三化”,即“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围绕这一目标,也详细部署了六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二是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三是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四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五是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六是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此外,《报告》对军事、外交、党建以及文化、民生、生态等领域的改革也都作了全面部署。这些改革任务既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性,又具有切中时弊的针对性。改革的任务虽然很重,但改革的前景令人振奋。

几十年来,改革的范围不断拓展,改革的层次逐步深入,改革的任务接续压茬,但改革的目的----推动发展坚定不移。《报告》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二)民生工程任务繁重,为民的决心坚定不移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重要工作,这是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十九大《报告》的第八部分“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报告》部署了七个方面的任务: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二是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三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四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五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六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七是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应该说,这七个方面都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报告》的第九部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部分虽然讲的是“人与自然”的问题,但归根到底还是关系到民生的问题,因为每一个老百姓都离不开自然,生态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这一部分部署了四项任务:一是推动绿色发展,二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三是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四是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细细研读《报告》不难发现,不管是社会民生还是生态民生,抓紧抓好民生工程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民生工程实质就是民心工程。《报告》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可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论任务多繁重多艰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为人民服务”永远是立党的宗旨,为民惠民是党坚定不移的信念。

(三)祖国统一面临挑战,统一的决心坚定不移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尤其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几十年来一路突飞猛进,经济建设成就令世界瞩目,军事实力大幅提升,大国影响力、感召力与日俱增,国际形象和地位不断提高,这些令国人骄傲与自豪的变化必然引起世界霸权主义的不满与惊慌,于是便一直在明里暗里鼓动形形色色的敌对势力捣乱破坏、蠢蠢欲动。目前,我国各方面的形势虽然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但更要清楚地看到,“台独”、“藏独”、“疆独”势力远未绝迹,陆疆、海疆领土争端时有发生,这些不安定因素的背后,总能看到某些亡我之心不死的敌对政治势力的活跃身影。这说明,祖国统一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一切反动势力的挑衅,我们党始终坚持国家主权至上,民族利益至上。在十九大《报告》中,习主席向世界郑重宣告,“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可以说,习主席这段掷地有声的讲话,既是对分裂分子和敌对势力的严重警告,更表明了党和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

(四)意识领域错综复杂,文化的自信坚定不移

长期以来,社资或中西两大阵营意识形态领域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止过,“和平演变”仍然是西方阵营对我实施侵略和颠覆的重要手段。“89动乱”、苏联解体、东欧巨变,这些血的教训告诉我们,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惨烈程度绝不亚于真刀真枪的硝烟战场。因此,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的第七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鲜明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同时,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涉及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工作做了部署,并强调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证明,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优秀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国际文化舞台上最具生命力的文化。纵览古今中外,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坚信,中国文化是值得世界学习和敬仰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值得我们自豪和自信的文化!

(五)党的建设任重道远,从严的决心坚定不移

在新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关于新时代党的自身建设,《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基于“一条主线、一个统揽、一个根基、一个着力点”的“六个建设”,具体为“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揽,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为细化上述要求,《报告》又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夺取反腐败斗争夺倒性胜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全面增强执政本领”等八个部分进行了明确而具体的阐述。从新时代党建的任务、要求和形势看,要实现“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还需要艰苦卓绝地不懈奋斗。

《报告》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要深刻认识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持“反腐败永远在路上。”要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坚韧与执着,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最终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总之,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从严治党、坚定反腐的决心坚如磐石!

党的十九大是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召开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今天,我们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起点上,回望近代以来100多年的中华民族复兴史、近100年的建党奋斗史、近70年的新中国建设史和近40年的改革开放史,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要接续完成我们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必须首先学懂悟透十九大《报告》的博大内涵和深髓要义,深刻领会习主席讲话中“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和思想精髓,以此作为今后创新务实开展工作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校人事处副处长、人才引进办公室主任)


打印 | 关闭